2010年4月30日 星期五

佳視宣傳廣告








(圖: 這套應是台灣版《絕代雙驕》,當時佳視經常播出台灣劇集,因為自製劇集仍不敷需要)

(圖: 這套《雪山飛孤》又是佳視大製作,有白彪、伍衛國、衛子雲、李通明、文雪兒,米雪等)

(圖: 不要以為《千王之王》是無線專利,原來佳視也拍過《千王之王》,但不知道主角人物是否「羅四海」呢?)




(圖: 「新聞王子」前輩蘇凌峰曾在佳視服務,何鉅華則被無線炒魷後過檔佳視)


(圖: 《紅樓夢》一劇,由毛舜筠演林黛玉,伍衛國演賈寶玉。此劇一出,「紅潮」泛濫,不少電視台、電影商爭相拍紅樓夢,張國榮當時也演過「紅樓春上春」,一套名 符其實的「小電影」,不過,這套佳視版《紅樓夢》,收視卻慘敗得很)

(圖: 《義薄雲天》卡士陣容不小,包括當時佳視台柱米雪、羅樂林、劉丹,陳強則經常演出佳視劇集,而覃恩美是無線第一期藝訓班畢業,後入麗的,再入佳視,她一向 篤信耶穌,簡中出現福音節目,也客串做過戲)










2010年4月24日 星期六

小箱子的故事 - 梁款



(小記: 這篇是1981年8月號《明報月刊》一系列各地電視研究其中一篇,梁款先生,原名吳俊雄,當時任教香港大學,專長香港社會文化研究,這篇文章,是研究香港電視史一篇重要文獻,對當時香港電視劇問題,作出一系列分析及批判。)



一段歷史




許多人說,無縷電視的出現是香港娛樂事業的一個新開始。時間是1967年11月。粗製濫造的粵語電影已開始式微;粵劇戲曲隨看民間口味的轉變而顯得格格不入;星期六的賽馬和星期日的足球比賽幾乎成了香港人一週工作的目標;遊樂場、舞廳、郊遊等活動雖是永恆,卻也佔不了主導地位。
無餞電視以廉價安逸為號召,以多姿多采(嚴格來說,還末至於七彩繽紛:《歡樂今宵》到1971年才全面以彩色廣播)、接近觀眾的《歡樂今宵》為旗幟,逐漸把香港人的注意力集於一點。那個時候,麗的電視還是有線廣播,黃金時間播的是《插花藝術》、《衛生與健康》。而無線雖以《歡樂今宵》做皇牌,也不得不以配音片集、粵語長片壓陣,本地製作的戲劇節目少之又少。



由1967 至1975 年,無縷電視劇是鍾景輝的產品。第一套電視劇《夢斷情天》每天播映l5分鐘;其後發展至每星期播出三晚,每天半小時的《一三五劇場》在內容上也跳不出這個風格:《清宮怨》、《清宮殘夢》、《芸娘》、《啼笑姻緣》、《梁天來》、《星河》、《煙雨濛濛》、
《心有千千結》……不是粵語長片的翻印,便是台灣小說的電視版。



這個時期比較突出的,而且是莫定了以後香港電視路向的節目,要算是港台製作的《獅于山下》、諷刺單元劇《七十三》和香港版的西洋諧趣劇場《雙星報喜》。它們都有一個共同點: 切合時代,反映當前香港杜會的千奇百怪、五光十色。到此,我們才看到真正道地的節目。

當時許多人認為木地化會是香港電視的一個轉捩點。1976年《狂潮》散播證實了這個說法。

香港人關心香港事,簡單地說,這就是本土意識。

本土意識與電視長篇劇有看肩齒相依的關係。



1976年11月,第一套長篇「肥皂劇」放播,立即風魔全港。鍾景輝離開無錢,梁淑怡躍居高位是這個轉變的導因。剛才已經說過,鍾景輝轄下的電視劇只不過是粵語片的翻版,台灣小說的情懷。《梁天來》居然可以鬧雙胞,無非是電視台看風駛舵、惡性競爭的後果,它的失敗也正式標誌看時不我與、大勢所趨這個事實。說得嚴重一點,這時期的電視劇無論題材或拍攝手法上皆與時代脫節,與現實生活無關。

五十年代的粵語片,我們現在看來或許會嫌老套陳舊,但總不能忘記它們反映現實的真摯。在國內傳統杜會長大的一草如何飽經憂患來到一個仍然是物質匱乏的香港社會,如何以家庭倫理、節義道德來抗拒和忍受這個境況,險中求勝,憑仗守望相助、骨肉親情、朋黨節義,衝破障礙。凡此種種,無不成了當代人的集體意識,和每一部粵語片的藍本。這個現象無論在中聯時期吳楚帆、白燕、林坤山,到較後期的新馬仔、鄧寄塵的電影都歷歷在目。他們推崇的人物是鄉土、愚鈍、忠義、耿直、重情,故事推進節奏比較鍰慢,注重人物關係和性格的發展。

可以這麼說:五十年代的粵語片反映了那時候大部份人對過去的眷戀、對現狀的不安這種模稜兩可、委曲求存的過客心態。



1976年之前的電視劇或多或少只不過是這種意識形態的延續,即使是七十年代初期一套長達數十集的長篇劇《春暉》,也是以中國傳統倫理親情為骨幹,雖然頗受歡迎,卻不免有些迴光反照的感覺;《七十三》、《雙星報喜》之所以受歡迎,正在於它們能夠確切地針對本地發展和大家關心的現實問題,它們反映了正在興起的本土意識,也同時推動和鞏固了這個潮流。 如果1976年以前個別節目出現的本地化潮流是不自覺的,那麼,《狂潮》是一個自覺的開始。



梁淑怡1967年從港大文學院畢業,以監製《雙星報喜》而聲名大噪。由天氣女郎晉升至製作經理,她的卓越才華表露無遺。她以明快的節奏及強烈的時代感,揉合了西方「肥皂劇」的特色,再配以香港人熟悉的本地材料融入港製長篇電視劇,帶領香港電視劇進入「肥皂劇」的新紀元。自此,《歡樂今宵》不再是市民談論的話題;市民談論的是《狂潮》、《家變》、《強人》、《奮鬥》、《鱷魚淚》、《變色龍》、《巨星》、《奇女子》。

寫實劇的矛盾

新派劇的特點是寫實。

這個特點使它與外國的 「肥皂劇」有所不同。外國 「肥皂劇」是一些由家庭用品商號贊助、專供婦女觀賞的電視劇。很多批評指出「肥皂劇」只注重一些婦女關心的事:愛情、婚姻、家庭糾紛。這些事件發生的社會背景往往含糊不清,劇情也過份刻劃中產階級的生活。「肥皂劇」裏沒有歷史、政治、宗教、貧窮、戰爭、經濟衰退或者通貨膨脹,換句話說,「肥皂劇」絕不寫實。

用「肥皂劇」這個名稱去概括時下香港的長篇劇並不適合。電視劇寫的正是每天遇到的香港人,每天發生的香港事。前麗的節目總監麥當雄曾經在一篇文章裏發表過以下的意見:「因為我一向留意週遭的人和事.而且覺得大部份的香港人都是機會主義者,他們喜歡看到成功……我認為題材相似不要緊,最重要的是如何給予觀眾一分其實感。」

在這個力求寫實的方針下,香港當前的意識形態也就盡現螢幕,前麗的節目策劃蕭若元說得很坦白:「時代感就是配合香港的現狀。譬如為國家民族犧牲,不顧個人利益。這種意識對香港人來說,就沒有時代感。基本上他們排斥這些東西,如正義、光榮等等。反過來說,為金錢經常要艱苦掙扎,奮鬥向上,這樣時代感便比較強。」即使武俠劇如《天蠶變》也未能逃過這個規律。



由鍾景輝到梁淑怡、麥當雄和蕭若元的時代,我們除了看到電視劇在拍攝技巧上大有改進外,兩個時期表現的意識形態,是香港戰後的歷史縮影 香港從五十年代一個物質貧乏、生活節奏緩慢和簡單的杜會,搖身一變成為東南亞的經濟大城市,科層化、制度化、人際關係複雜的社會。這些故事我們都耳熟能詳。這其間錯綜複雜的轉變,香港各階層如何設身處地去感受和演繹這個轉變,只要我們回觀十多年來的電視劇,便可找到一個甚至幾個版本。



長篇劇兩大 「橋段」是復仇和成長。這些形式上的原素,往往由於不同的處理方法和製作的意向,而帶出不同的內涵。例如《狂潮》的邵華山、《家變》的洛琳、《鱷魚淚》的呂文駿、《變色龍》的鄺志立、《網中人》的程煒,他們身處不同的階層,受看各種傳統和現代的力量的薰陶;他們牽涉的社會關係也是多方面的,加上劇中發生意有所指的情節,就構成了對現狀各個側面和觀點的反映和再表達。資本主義社會底下商場競爭、各施詭計,是電視劇最熱門的題材。新興的青年反映了新一代正在要求關懷。我們推崇的人物從互助互愛,到同甘共苦的新馬仔鄧寄塵,變成互相蟲惑、好吃懶做、「木咀」、「鬥串」的《貼錯門神》、《妙手神偷》。如果要用較概念性的說法去總結,香港由前資本主義變成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由移植的傳統封建道德變成適者生存的制度化意識。但這其間社會各組成部份變化的步伐並不一致,它們的發展是不平衡的。電視劇也就將這個新舊拉鋸、欲拒還迎的狀態,活生生地呈現在我們的眼前。

不平衡發展


必須重新強調這一點:螢幕上顯示的轉變是不平衡的甚至是不自覺的。新與舊、傳統與現代意識、封建主義和資本主義的變換更替牽涉的範圍十分廣泛,各種轉變也受看不同的潛存力量阻礙,變動並非一朝一夕可至。我們在螢幕上可以看到講求效率制度化的企業與裙帶作風的家族制度並存:在家可以是孝子,在外可以是不擇手段搞陰謀;在 《相見好》、《小夫妻》這類崇尚核心小家庭的劇集推出時,我們還可以看到對舊式家庭的眷戀(如《變色龍》、《鱷魚淚》;我們歌頌詭計多端、滑頭畏縮的小人物如「叉燒」、「阿燦」,到頭來還要求他們有一點點的「正義感」;我們不斷吹噓女強人如何了得,卻還希望女性有一個「歸宿」,有一份「美德」。……現實生活是新舊衝突矛盾的匯聚,傳統與現代的拉鋸使過去與現在互相交融,電視利用了這個矛盾,製造了不少
人物、場面和情節去記錄這個時間的面貌 矛盾就是「戲」。在這個過程中,各種劇集在不同的程度上傳送看種種互不相干以至互相矛盾的訊息。所有試圖找出電視劇統一的意識形態,甚或引申至這個意識形態維護統治階級利益的看法,都無可避免變成片面和武斷的。要分析電視劇的意識形態首先要瞭解韋眾經驗和意識的複雜性。

長篇劇由於寫實、由於將不同的戲劇原素揉合,自然提供了一個極其複雜的形象和訊息體系。根據英國劍橋大學教授雷蒙.韋廉士(Raymond W;lliams)的劃分,杜會意識形態可以分成三大類:(一)主導的(dominant),即順應或服務當前的主導杜會關係;(二)遺存的(resdual),即上一個歷史時期的觀念和習慣;(三)新興的(emergent),即標誌看新的社會關係的一些思想和習慣。這些意識分別散佈於社會不同的角落,甚至同一個階層,同一個個人都可以同時擁有互相矛盾的信念和思想;意大利政治家葛蘭西(Antonio Gramsc)稱這種未經整理、含糊不清而互相排斥的思想行為組合為「日常意識」(common sense) 。我們都生活在「日常意識」之中,與其說電視劇是主導階級意識形態的簡單反映(因為電視台是資本家擁有的!),不如說它是在一定規範底下,各樣文化工作
者對「日常意識」的整理、紀錄和演繹。以前許多文化分析指出電視節目如何將主導意識形態再現和鞏固; 我不否認這點,但我卻更加希望強調整個過程的矛盾和複雜性。

歷史感是廉價傷感
從一粒沙可以看到整個世界。

只要你夠精明,你看電視可以看到不少東西。



《輪流轉》、《浮生六劫》、《人在江湖》、《浴血太平山》,是近數月來新興的懷舊劇。正如兩電視台的監製在一吹座談會中指出,懷舊可以有兩種態度:一是眷戀以往,昨日還比今日好的廉價傷感;另一 方面,懷舊可以是一種對歷史的追溯,對過去和現在的關係作出詮釋, 這是富有歷史感的懷舊。



麥當雄自己承認,《浮生六劫》是一吹自覺的行動,去追溯二、 三十年來香港急劇的變遷。但製作者的主觀意圖只不過是整個傳播過程 的一環,況且在集體生產的情況下,沒有人可以斷定生產出來的貨品是甚麼樣子。

問題是,觀眾怎樣去分解和接收這些訊息?向戰後成長的一代提出要追溯歷史、認識現在的根源,無疑有積極的意義,雖然未必引起共鳴,卻肯定會勾起遐思。《浴血太平山》開首幾集的拍攝方法和衝突場面的構造,雖然煽情,但訊息卻很清楚:香港是一個殖民地,華洋衝突就好像定時炸彈一樣隨時爆發,這一點年青一代是不察覺的。《大地恩情》將這段歷史推到辛亥革命,推到珠江三角洲,是一次大膽的嘗試。

明顯地它是一種有別於粵語片時代對往日的觀察;它以八十年代香港人的眼光去回憶和重新建造這段歷史;節奏是急促的,人物是現代的,題旨是相關的。比起粵語片,它對封建社會的態度是客觀冷靜的;比起港台的《歲月河山》對鄉村紀實式的重演,它對目前的關切的動力就更加
明顯。而《大地恩情》的腰斬,《人在江湖》、《浴血太平山》越搞越戲劇化,指出了以電視劇探討過去問題的局限性。但另一方面,這個歷史感的出現,也顯示了電視製作的相對自主性。
與其說歷史是過去的事實,不如說歷史是某些人選擇去保留的資料。過去出現過不可勝數的人和事,歷史只不過是寫歷史的人認為是重要、值得記下的事實。史書只不過是我們得以知道過去的一種途徑;我們還有文學、民間藝術、歌謠、民間故事、道聽途說等等。

我有一個比較奇特的看法:電視的歷史劇也可以是一種歷史資料,而且可能極富革命性。許多人批抨 《大內群英》的呂四娘太過柔弱,曾靜本來是文弱書生,《帝女花》「不忠於原著 !」事實上金庸的小說看時也今你有一種似是而非、半信半疑的感覺。從一方面說,它們在歪曲事實;從好的方面看眼,它們在挑戰既定的歷史知識。不管創作者的意圖是甚麼,這種對歷史人物和事件截然相反的演繹,是非常激進的。極端的荒謬揭示了常規的人工化。當大家正在爭論究竟「落花滿天
蔽月光」和「落花那可蔽月光」何者屬實,既定的歷史觀念就受到動搖了。我相信許多製作者並不自覺,但意識形態的建構和分解,往往就是如此。

後記

多年來,電視界出現了許多令人興奮的人和事,替香港的文化生活添上了不少姿采,也對社會分析者提出了挑戰。好像甘國亮這樣對拍攝傳統和題材處理有極大反叛和諷刺的人,竟然可以在極度官僚化的電視台混了多年,實在令人喜悅。另外,「新浪潮」導演在電視的表現雖然曇花一現,但已足夠耀眼。新女性形象的出現,新杜會問題的討論(如《四口之家》說現代家庭人際關係疏離、《大昏迷》的醫癢制度),也足以寫文章討論。在此都不得不一一略過。



電視劇是單體意識的投射。各種主導的、新興的、遺存的意識形態從群眾日常經驗中突出,成了電視劇的素材。數百萬在螢光幕前如癡如醉的市民每天好像都在參加一個集體的祭頌儀式,在這個儀式裏,他們再吹界定和商議自己的身份、關侯、信念、記憶。電視是他們的祭壇。

(原文載於1981年8月號《明報月刊》)

2010年4月21日 星期三

九招十二式




近日樓價標升,社會民怨大增,人人都鬧政府漠視問題,溫總又訓誡曾特首「香港有深層次矛盾」,可能曾蔭權怕要「x痛」落台,所以財政司曾俊華昨日在立法會宣布9招,管樓宇銷售手法(簡稱曾九招),其中較重要的措施是,由現時規定開售前24小時發出售樓書及價單,大幅提早至開售的7日前發出售樓書及3日前出價單;超逾100伙的大型新盤,首張價單要提供最少50伙的價格,較現時最少20伙明顯增加。

另外,政府一改過往只規管預售樓花的新盤,昨日首度明確提出,已落成現樓的新盤,亦須遵守政府建議給地產建設商會制定的新指引。

大家對於這個稱為「九招十二式」反應不一,有議員認為規管不力,應為要立法規管,亦有測量師指難以杜絕發展商「擠牙膏」招數來抬高售價。其實,這班地產商又豈會「咁好死」,他們認為有利無損失才「照單全收」,他們照舊會繼續抬價牟利。

昨日的立法會會議上,余若薇指現時樓價高,是政府的投資移民計劃所造成,申請人只需要購買六百五十萬元的物業,即可以獲得居留權,這種「買樓送居留權」的做法,導致不少內地居民為了取得居留權,在香港置業,使香港的樓價高企。余若薇講法,是否全部有理,確實,香港的豪宅,不是個個有三粒星身份證的香港人買得起,全部都是內地這班暴發戶的天下。

香港樓價高企問題,70年代已出現,那時香港經濟騰飛,走出六七暴動同七三股災的陰霪,樓價以數倍上升,排隊買樓成為熱潮,當時的財政司夏鼎基,亦都要撰文作出警告。

70年代的樓價,睇這個樓盤廣告,是「四叔」個間,一層樓的售價要十幾萬元,有些七萬幾元就有交易,月供幾百元就可以,當時的香港人,只要勤勤力力,總有階級提升的機會,一定有機會置業興家。

不過,今日樓市畸形發展,有「三粒星」的香港人,連律師、醫師、工程師都話買不起樓,些80後青年訴苦,話結不成婚就因為買不起樓,據亞視新聞報導,一名樹仁大學經濟系學生話,已經入紙申請公屋,他們的同學,十個有八個都入紙申請,有些在預科已開始,這個畸形生態,香港要起幾多公屋才容納得起呢?

本人已經在去年十月,撰寫blog文,認為居屋應該復建,可以看市場而適量興建,不過,這個政府永遠都不會聽,因為他們買地產商怕,如果一次過推出全部貨尾居屋,就一定可讓地產商起更多豪宅,所以,這個特區政府推出幾多招,幾多式,香港人都買不起樓,不如「無招勝有招」。















2010年4月19日 星期一

不存於世的時裝品牌




70年代,香港經濟發達,大家開始小康起來,部份人已花得起錢買靚衫,於是一系列時裝品牌,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大家對它們有無印象,又有無買過著過呢?



70年代,香港著名恤衫品牌,就有這隻 Join - in - Shirt「鍾意恤」,睇下廣告,幾鬼美國化。當年香港電視劇集同廣告,充斥著一片美式潮流,認為美式文化才夠IN。「鍾意恤」的老闆,80年代被廉署拘捕涉嫌貪污,這隻品牌,亦因而消失。


70年代另一隻成衣品牌「BANG BANG」(繽繽時裝),當年這隻時裝品牌,老闆是葉玉卿的哥哥葉志銘,他靠造牛仔褲起家,之後轉做潮流服飾而發達。當年BANG BANG的潮流服,價值不菲,不過潮男潮女,都不介意用成月薪金購買。

BANG BANG這隻品牌,贊助不少電視節目,以助促銷品牌,最出名是TVB節目《BANG BANG咁o既聲》,又出過唱片,又出過即食麵,又拍過電影,泛泛都做。也由於狩獵範疇太廣,以致資金周轉不靈,80年代初,導致BANG BANG賣盤,從此成為歷史名詞。

葉志銘後來搞過北海漁村、橋咀島樂園,最出名當然是力捧葉玉卿梁雁翎的飛圖,賣給楊受成後變成英皇娛樂。1998年,葉志銘的兒子葉崇仁撞車喪生,他之後看破紅塵剃度出家。

70年代的潮流時裝品牌,還有BRITAIN奔騰、浪潮時裝等,有機會再同大家介紹一下。

2010年4月18日 星期日

台灣最後一位保守政治家沈昌煥



沈昌煥這個人,他不是甚麼豐功偉績的人物,但他的政壇經歷,卻反映戰後台灣歷史的發展,他在「復興基地」的見證,經歷了台灣保守政治步入民主政治,由於台灣島民心態轉變,他的保守主張,最終都被「民粹主義」所淘汰。真是非常無奈。

沈昌煥是早年中華民國外交的主導者,他的外交政策,影響中華民國的發展,沈昌煥自己沒有出版任何回憶錄,坊間亦沒有任何他的專著,令人對他諱莫如深。最後,台大學者石之瑜,終於為他撰寫這部「台灣最後一位保守政治家 - 沈昌煥在『復興基地』的見證」。


沈昌煥,對不少香港人來說,可能不知姓甚名誰,不過他的妻子黎佩蘭,就是「中國電影之父」黎民偉的長女,他的外嬲女,就是影星黎姿。


沈昌煥,江蘇吳縣人,1913年生,在美國密西根大學取得碩士學位,之後返國,加入國民政府。



1945年,擔任蔣中正的英文秘書,之後追隨蔣中正達數十年。






1960-1966年,及1972-1978年,沈昌煥兩度出任中華民國外交部長,配合當時「反共抗俄」國策,他堅持「漢賊不兩立」的外交政策,堅守中華民國唯代表中國唯一合法政府的立場,反對與所有共產或親共國家接觸,與美國和日本等自由世界國家則緊密接觸。這項被後人諷為保守僵化的外交政策,雖然保著中華民國的國格,但在國際形勢突變下,令中華民國邦交國日漸縮減,最後更與美國、日本等大國斷交,並被迫退出聯合國。


沈昌煥亦為蔣經國所重用,1979年辭任外交部長後,好快就轉任國家安全會議秘書長,1984年,出任總統府秘書長。

1988年,蔣經國逝世,李登輝繼任,力圖改變「漢賊不兩立」僵局,有意派代表工商代表團到蘇俄考察商務,是時大部份黨政高層人士都贊成,認為可打破外交困局,只有沈昌煥極力反對,並在中常會會議,拿著反共寶典《蘇俄在中國》,批評當局做法,最後辭去總統府秘書長一職,轉任總統府資政。1998年病逝台灣。


台灣的中國近代史權威學者張玉法博士,為該書作導言,名「諤諤一士沈昌煥」,指出沈昌煥為人雖保守,但他在外交開拓、政治改革、言論方面、國民黨改革等,卻並不保守,保守的只是兩蔣時代的反共國策。

1949年,國民政府播遷台灣,整軍經武,期望總有一日反攻大陸成功,所以把台灣標簽為「復興基地」,希望以台灣的政經發展,能影響大陸人民支援國民黨的反政,這句口號喊足數十年,反攻大陸不成,卻影響大陸的改革開放運動,兩岸關係的互動亦日漸加強,加上台灣島國政治生態改變,今時今日,已經沒有人再談「反共復國」。

台灣因長期盤旋在政治爭拗,以致無法專注發展經濟,令國民生活質素下降,這正是台灣島民的悲哀,不少台灣人懷念昔日保守政治,只摒經濟的年代。同時,台灣亦出現國家身份認同問題,中華民國只是一個空殼而己,現時究竟還有幾多台灣人提過「復興基地」四個字,就連馬英九都不敢提,可惜的是,馬英九政策太偏向綠營,為藍營支持者不滿,也被綠營人士繼續圍剿,馬英九處境非常困苦,恐怕連任無望。

從《台灣最後一位保守政治家 - 沈昌煥在復興基地的見證》一書,由沈昌煥的保守思想言論,分析得到保守主義可制衡自由主義,因為自由主義太濫觴,最終會成為「民粹主義」,對國家發展會有不良影響,保守主義就是制衡的最佳工具。如果馬英九的政策,仍然偏綠的話,一定會弄巧反拙,後悔晚矣。

2010年4月17日 星期六

1977年11月13日星期日



這排因花太多時間主攻facebook,反而較少時間在blogger,同時不知為何,轉去新地盤後,靈感同動力反而大減,不夠以前yahoo時那麼旺盛,所以連大家的回應也懶散了,謹此向大家原諒,但這處會繼續為大家服務的。


近期想不到有任何東西好寫,不如又寫下昔日電視節目。

看看1977年的星期日,當時的電視台,節目內容較今日包羅萬有,包括配音卡通、西片、重播劇集、綜合性節目,樣樣都有,不學得現時的那麼枯燥乏味。

大家睇下,當年這份電視節目,寫著「七彩」,即是彩色製作,「實地播映七彩」,即是彩色現場直播。不過,當年除粵語長片外,差不多全部現場節目,都是「七彩」。

早上7時,麗的第一台首先開台,就是播放早晨節目,即是新聞報導。7時45分,是播映「公益金百萬跳」節目。


公益金除「百萬行」,同今日「便服日」外,原來當年還有「百萬跳」,就是跳舞籌款,也是麗的當年的一個創舉。該年的百萬跳是首屆,在理工學院(即理工大學),當日場面相當隆重,首日由布政司羅弼時剪綵,麗的總經理黃錫照致開幕詞,接著由羅弼時同薛家燕、黃錫照同蕭漢森(公益金負責人)夫人雙雙開始跳舞,麗的職藝員與參與者也跟著跳舞,情緒高漲,玩足六十四時四十五分,為公益金籌得超過一百萬元善款。

早上8時,tvb翡翠台才開台,播映一系列卡通劇集,包括「萬里尋親記」、「草原兒女」、「淘氣LU LU」、「太空堡壘」、「校園小金剛」等。

8時30分,麗的播映「節目介紹」及播映卡通。總覺得當年的細路,真是睇卡通的選擇,多現時一百幾倍。


11時15分,TVB播映由匯豐銀行特約的益智教育特輯《查根問底》,主持有鄧英敏、梁麗嬋同程乃根,類似今日的《問問Master Joe》。屯門王子鄧英敏是TVB藝訓班畢業後,除參演劇集,也為TVB的節目及好多廣告報幕,包括大家耳熟能詳的「平霸」廣告,30年後的鄧英敏,聲音無大改變,他個女兒鄧上文,參選港姐後進入娛樂圈;梁麗嬋是當年警花,參選港姐而進入演藝界; 程乃根是小學老師,以前主持過教育電視,多年來為好多廣告做報幕,前排《由1967開始》訪問過他。11時45分,播映日劇《綠水英雌》,這套劇一幕「飛魚轉身」,當年搞到不知幾多少女走去學游水。11時30分,麗的播映《少年行及少年警訊》,《少年行》主要對象十多歲的學生哥,主持是長腿姑娘葛劍青,那首主題曲大家仲耳熟能詳。

中午12時15分,tvb重播劇集《迫上梁山》,中午12時30分,麗的報導新聞及天氣,下午1時10分,tvb才報導午間新聞。

中午12時50分,麗的播映《賽馬結果》,下午1時25分,tvb重播劇集《二叔》,1時55分,重播本港足球賽事《南華對精工》,1時45分,麗的播映粵語長片《玉女金剛》,3時30分重播劇集《真功夫》。3時25分,tvb播映紀錄片《人類之友》,介紹世界各地動物的生長過程,3時55分
播映卡通片,4時05分播映配音西片《鐵達時神風特警隊》,點解會有「鐵達時」三字,因為這個節目是鐵達時表贊助,那時電視台節目名稱都是如此。4時30分,麗的播映《荔園小天地》節目,是荔園贊助的兒童節目。5時,TVB播映港台節目《少年行》,6時重播《乘風破浪》劇集。5時45分,麗的播映《松鼠世界》。



下午6時,佳藝電視台開台,首先是節目預告,6時05分播映兒童節目《世界童話集》,由李通明主持,以卡通形式介紹世界各地童話。6時30分,播映新聞及天氣報告,6時55分播映廉署製作節目《街坊士多》。

下午6時30分,麗的簡報新聞,6時35分播映《香港動態》,7時播映體育節目《奪標》。下午6時30分,TVB詳盡報導新聞及天氣,原來亞米茄表都贊助TVB天氣報告好多年。

晚上7時,TVB播映新聞節目《新聞特寫》,7時05分播映《1977年英國競技大賽》,當時的香港
是英國宗主國,當然要播放英國節目。


8時05分,麗的播映西片《飛行雙傑》,8時,TVB則播映《瑪麗關77》,這個節目是瑪麗關花妝品特約播映,如果今日TVB經典台重播,這又叫甚麼名稱呢 ? 可能叫《77》呀?

8時30分,TVB播映東芝HI-FI特約《杜麗莎》音樂特輯,當年的杜麗莎,已經是香港當紅歌手,9時,播映《十周年紀念電視劇作展》,是TVB十周年台慶特備節目。9時05分,麗的播映警匪劇《大丈夫》,當年的麥當雄還是編導,監製有鍾景輝及梁偉民,這套劇陽剛血腥味極重,是麥當雄系列電視劇的一貫風格,也試過踩界超越呎度。

晚上7時,佳視重播劇集《女巡按》,8時05分重播劇集《機場七七》,9時20分重播社會寫實片集《香港神秘錄》。

10時20分,麗的報導新聞及天氣,10時45分播映《德國足球大賽》,12時25分重播劇集《牛精良》,12時35分節目播映完畢。

10時30分,TVB播映配音西片《星辰叻女智多星》,這套劇是星辰表特約,當時星辰表已包起周日TVB播映的配音西片。11時30分,報導最後新聞,11時45分播映英語長片《中原野獨行俠》,真不明白,當年TVB已有英語PEARL明珠台,又為何要在中文台播映英語長片呢? 凌晨1時15分播映西片《虎穴神龍》,2時15分節目播映完畢。

10時,佳視播映即日新聞精華,10時05分,播映國語配音韓劇《靈與肉》,由韓星南宮遠主演,當年無香港人會看韓劇,只有佳視才會買才會播,因為無戲好買,西片已被麗的同TVB買起。另外,這位韓星南宮遠,當年也為邵氏拍過電影。11時30分,重播台灣電視劇集《英雄》,講述大唐中興事蹟,由衛子雲、范丹鳳、楊忠民等主演,凌晨12時30分,節目播映完畢。

2010年4月13日 星期二

一代不如一代的收視率

無線亞視一周收視成績(2010年4月5日~2010年4月11日) 

無線翡翠台……………………周一至周五………………………
18:30 六點半新聞報道 15點
19:00 台北故宮的秘密 (周一) 15點
星期二檔案 (周二) 21點
大廚出馬 (周三) 17點
新聞透視 (周四) 16點
勁歌金曲 (周五) 13點
19:30 東張西望 20點
20:00 女王辦公室 24點
20:30 搜下留情 27點-->最高30點
21:30 鐵馬尋橋 29點-->最高33點
22:30 千奇百趣香港地 26點-->最高27點
23:00 晚間新聞 19點

無線翡翠台………………………周六……………………………
18:30 六點半新聞報道 14點
19:00 頭條新聞 (港台) 14點
19:35 反斗英語 (港台) 16點
20:00 我的城市我的家 (港台) 17點
20:30 荃加福祿壽 30點-->最高31點-->最高一刻33點
21:30 ifpi香港唱片銷量大獎2009 17點
23:15 同心同行愛之夜 9點

無線翡翠台………………………周日……………………………
18:30 六點半新聞報道 15點
19:00 春田花花創意BB班 (港台) 14點
19:35 鏗鏘集 (港台) 17點
20:00 為食總司令 24點
21:00 逐格鬥 23點
22:00 我的故事.我的歌 古巨基 15點
23:00 敦煌 12點

亞視本港台……………………周一至周五………………………
18:00 六點鐘新聞 6點
19:00 香港故事 (港台)(周一) 3點
對策 (港台)(周二) 2點
E+新國度 (港台)(周三) 2點
議事論事 (港台)(周四) 2點
警訊 (港台)(周五) 5點
19:30 傾城之戀 3點
20:00 一屋叉燒的家庭 5點
21:30 正印出頭天 6點
22:30 夜間新聞 3點

亞視本港台………………………周六……………………………
18:00 六點鐘新聞 7點
19:00 時事追擊 4點
19:30 天經地義 4點
20:00 世博年漫遊長三角 4點
20:30 肥媽老友記 4點
21:00 廣州美食地圖 3點
21:30 香港電影金像獎:新古惑仔之少年激鬥篇 5點

亞視本港台………………………周日……………………………
18:00 六點鐘新聞 6點
19:00 金錢世界 4點
19:30 草本茗家 6點
20:00 金像獎大預測 4點
20:30 亞洲星光大道2 2點
22:30 娛樂紅人館 2點
23:00 亞洲美食大本營 2點

---------------------------------------------------------------------------------

這是CSM發布的最近一周TVB同ATV的收視成績,從以上可以發現近期電視節目的現象。


《鐵馬尋橋》是CCTVB周一至周五黃金時間,收視率最高的劇集,平均有29點收視,最高收視有33點,比起當年TVB全盛時期,劇集有40-50點收視比較,已經遜色好多,不過,CCTVB照樣興奮,因為近期已經沒有太多節目能超過過40點收視。兩位男角鄭嘉穎同馬國明,接受電台訪問時,講到非常興奮。無辦法,CCTVB劇集繼續工廠式製作,繼續沉淪,觀眾已覺泛味得很,唯有熄機不看,收視率繼續低處未算低。



扮嘢搞笑節目《荃家福祿壽》,周末有30點的收視,已經非常不錯,同去年《萬千星輝賀台慶》收視率打成平手,福祿壽三星搞笑功架確實了得,不過,最令人失望,反而是汪阿姐,毫無任何表現,同三星簡直格格不入,仿如「花瓶」一樣。


反而,tvb的資訊文教節目仍保得著以前的高水準,以前的《光影流情》、《由1967開始》已好評如潮,這套外購的大陸紀錄片《台北故宮的秘密》,也非常精彩,值得一看。




--------------------------------------------------------------------






另一邊廂,黃金時間收視繼續低谷的ATV,三套外購劇集,即內地的《傾城之戀》,有3點收視,韓劇《一屋叉燒的家庭》,有5點,韓劇《正印出頭天》,有6點,竟然高過以前亞視的拍攝劇集,是否證明這類同師奶有關劇集,迎合本港婦女有關呢 ? 因為她們主導電視台的搖控,有師奶撐場,劇集一定收得。

從收視率預測,亞視可能繼續試外購劇為靈丹妙藥,因為夠「平靚正」,從此我們好難再見到亞視再拍攝劇集,所以亞視不少好戲之人,如冼灝英、江美儀、陳秀雯、珈穎、謝雪心等,一個又一個加盟或亮相cctvb,亞視的藝員真買少見少。


-------------------------------------------------------------------------------

亞視今年成功奪得電影金像獎獨家播映權,星期日頒獎禮,是否為亞視取得高收視,好難預料,但近期亞視積極發圍,
不但播出《環球音樂速遞》及《娛樂紅人館》等音槳娛樂節目,這是一件好事,CCTVB壟斷收視的局面,有望早日結束,為電視業帶來健康的大環境,是我們渴求的現象。

2010年4月10日 星期六

溫柳媚






這張是1980年,TVB慶賀農曆新年的廣告,裡面有鄭少秋、沈殿霞、羅蘭、夏雨、森森、吳孟達等藝員一一簡介給大家,另外有兩個,今篇是值得一提,兩人遭遇各不同,一個嫁入豪門,過著無憂米的少奶生活,最後病逝異鄉;另一個則遇上車禍,大好年華而斷送。她們就是陳儀馨同溫柳媚。




溫柳媚,70年代是電視圈及影圈當紅女藝人,可惜一場不幸的車禍,讓她大好的事業,同嬌艷的容貌,一一摧毀,真是聞者心酸。



人稱「柳姐」的溫柳媚,1969年畢業於麗的映聲藝員訓練班,同期的還有陳儀馨、羅石青等。據朱克的《螢光幕後》一書指,溫柳媚雖畢業於藝訓班,簽了合約,但麗的無把她視作演員,絕少劇集派她演出,這張剪報,只見得她拍過一套電視劇《天倫劫》,初次飾演人母。之前,她在台灣拍過一套電影,名《珠江大風暴》,男主角是譚道良。


1975年,溫柳媚加入TVB,演出電視劇《經紀日記》,是改編自三蘇(高雄)筆下小說《經紀拉》,之後溫柳媚同TVB簽約,70年代末期,溫柳媚備受重用,除演出《EYT歡樂今宵》外,電視劇有《民間傳奇》、《少年十五二十時》、《小李飛刀之魔劍俠情》、《香港地》等。這張1976年,TVB舉辦的奧運聖火傳送,溫柳媚都有份傳遞聖火,證明溫柳媚幾被TVB重用。


溫柳媚當年身邊有不少男友,亦曾與金牌司儀何守信有過一段情,不過,這段感情卻很快終結。


溫柳媚平時好靜,本來不喜歡駕快車和騎馬,豈料車禍前的一兩年,卻轉了性,竟然愛上,使人覺得,這場災劫,冥冥中有定數。據她的好朋友說,溫喜歡騎馬,就是同何守信分手之後,且事業又不太得意,心靈上就有空虛落漠之感,於是想在生活找點刺激,以發洩心中悶氣。

溫柳媚本擁有國際牌,1978年,她也曾在北角駕快車時受傷,逃過一劫。事後,她約好朋友到黃大仙拜神作福,祈求平安大吉,豈料,又再發生撞車事故,今次比上次更嚴重。


事發於1979年7月4日早上,溫柳媚與友人在沙田騎馬完畢後,駕上她的「保時捷」跑車,準備到新界遊車河,以時速不知幾多里沿大埔道飛馳,當駛經松仔園時突然滑呔,全車失去控制,撞向山邊,損毀嚴重,溫柳媚同車上兩人重傷,溫柳媚頭骨嚴重破裂,情況危殆。後來雖拾回性命,要裝上假頭骨,先後做過五次腦部手術,從此芳容盡毀。由於長期受藥物影響,面部也顯得非常浮踵。


她為了治病,退出娛樂圈,由於沉重的醫藥費令她積蓄用盡,於2003年申請破產。因為腦部舊患經常復發,更慘到要到政府醫院求診,但由於她生性樂觀,自力更生,況且她兩個弟弟也有照顧,所以毋須藝人朋友們支援她。

溫柳媚間中也會出席一些慈善活動,樂善好施。總希望「柳姐」早日全面康復,過著更美好的人生。